2023年读了88本,以下是个人年度二十佳。按阅读时间顺序。
作者: 唐諾
出版社: INK印刻文學
副标题: 年紀·閱讀·書寫
出版年: 2022-8-24
唐诺,虽然不常走到台前,却以近年持续不断的写作,将梁文道甩在身后,成为当今中文世界最重要的一位读书KOL,稳稳站在作者和读者之间。这本新书,是他在六十岁的年纪,梳理自己对三件事情的思考变化——书写、阅读,和年纪。书写、阅读算是老生常谈,这次加上年纪的维度,谈出了一些新意,也思考出了一些深意。我知道很多人对所谓读书博主之类“二道贩子”不屑一顾(比如我自己的产出就不值一提),但唐诺的“二手知识”,值得一看。因为他让我们看到,一个读者和一本书之间,原本应该发生些什么,原本应该坚守些什么。
《尽头》之后读到的最好的唐诺。进入耳顺之年,作者沉思暮年的同时,从年纪这一视角重新考察文学及思想,“我们所推崇的典籍很多都出自小年轻之手”,因为古时平均寿命只有现代一半。经此启发,也想去找作家的“暮年书”来重看了。谈阅读和书写的部分变化不大,较以往更为深入更精简(但还是很啰嗦就对了),就连引用的人还是那熟悉的老几位常驻嘉宾(按频次博卡昆托),还是依旧嫌弃村上,不过这次一向一团和气的诺老师居然几次口出讥讽,甚至“毁内不避亲”,剑锋直指大卫王张大春以及某中年台湾男小说家,看得出诺老师是忍了很久了,大概是“我已老了,不想再看谁脸色,只想说我想说”,这样蛮好,可以再多说一点。读唐诺像是一种温习,温习熟悉的书,激起重读的欲望,进而获得往前走不可或缺的确认感。谢谢有被抚慰到。
作者: (韩) 郑炳说
出版社: 上海书店出版社
出品方: 也人
副标题: 思悼世子之死与朝鲜王室
原作名: 권력과 인간: 사도세자의 죽음과 조선 왕실
译者: 丁晨楠 / 叶梦怡
一口气读完,好看!行文通俗晓畅,故事线无比清晰,不像历史专著,更像烂熟于胸的复述或演绎,思悼世子这段历史实在太揪心太戏剧性了(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倒不稀罕),所以即便复述一遍也十分精彩,作者做了大量史料考证,但也加入了不少迷人的细节和小幅渲染,可读性极强。本书的确是极好的故事蓝本,而且比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背景和延伸,思悼之妻和思悼之子的角度也都够再拍两部电影了,必须得再重温一遍《思悼》了。
作者: 索南才让
出版社: 译林出版社
出版年: 2023-2

读的第一本索南才让,名不虚传,确实写得不错。首先这扑面而来的“异质感”肯定是先天优势了,只需读上几段,就让你仿佛置身草原,鼻腔里满是青草和牛粪的气味,目力所及是辽阔、苍凉和孤寂的小蒙古包。小说好的点在于,并没有停留在风景层面,而是往人的精神世界策马行进,且抵达了相当遥远的心灵风景。不必抱着读李娟的心态来读了,李娟是散文,索南才让写的是”100%小说“。故事落点不一而足,或天真或直接或野蛮的欲望,疏离的人与人,微妙的人与牲畜,说话方式、情感表达、行为逻辑都与我们的“汉人当代小说”明显不同,但精神内核又极其普世。语言上反而采取“去地域化”,没有方言腔,很少牧民词汇,甚至有点读翻译过来的美国南方小说的味道,作者应该没少在放羊时读福克纳卡佛和狄兰托马斯,可能还有罗恩拉什,非常适合译成英文,拿奖。
04
原作名: THE MAGICIAN
译者: 柏栎
出版年: 2023-4
段祺瑞的“八勿”遗言中有一句“求学者,勿鹜时尚之纷华”,但搞文学的做到这点很难,就像托宾这本书,它的反叛性在于,它完全可以出现在上个世纪,去和格林、亨詹,甚至他书中的正主托马斯曼的作品争锋。在紧跟时代的AI、移民、后殖民、近未来等一众写作主题中,托宾仍坚持他心无旁骛的信念——“小说是一门古老的手艺”,而这位手艺人,再次以他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尊重,同时也继续延续着爱尔兰文学的“名门”。
托宾向自己的创作巅峰《大师》发起挑战,此次他选择了不同路径,但达到了和前者不分伯仲的高度。《大师》截取亨詹五年中11个片段精雕细琢传主的灵魂剖面,笔调深沉,以深邃凝视定格文学性极高的“凝神时刻”,晕染出人生和时代背景;《魔术师》则是大笔铺陈,从托马斯曼16岁一直写到80岁,横跨世界大战、沧海桑田,笔调娴熟自如,甚至很多令人捧腹的喜剧场景,时代巨变只是虚焦背景,舞台是宾客子女熙熙攘攘的曼家,主灯光始终聚焦在传主身上,“三个克劳斯”和女主人虽然出彩但也并未喧宾夺主,曼的“私欲小剧场”和“伟人画像”也处理得相得益彰,对话精彩有趣,对时代、德国、传主的总结陈词优美精当,不足也有,太多人物出场使后期稍显琐碎,《大师》里的“文学凝视”较少,让位给“窥私式跟拍”,是可读性、深度广度非常平衡的上佳之作。
出版社: 湖南文艺出版社
出品方: 浦睿文化
出版年: 2023-3-24
这本书的成功,当然得益于它的“底层叙事”和作者的“素人”身份(虽然作者坦言自己并非素人),只消读上几页就能马上明白,这是训练有素,是“有备而来”,而这本书的准备工作,又不单单是送快递的体力辛劳,更重要的,是作者多年坚守(没错,坚守很难)的精神生活。唐诺敲打纯文学写作者说“没有一项活计的准备工作只是‘生活着’”,除非你真实地、用力地生活。而这本书就是作者的生活所得。祝贺胡安焉。
用平实的书写为鲜少能发声的人群发声,用细节记录当代普通青年生存的真实与艰辛,难得。没有自卑自怜自暴自弃,在高强度的劳作和磨砺后,仍对生活和人保持耐心和真诚,难得。“我喜欢劳动”,“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”,在逼仄现实下不放弃经营自己的精神领地,更难得。平凡而隽永的生活,便宜且坚固的精神世界都是存在的,希望大家都能拥有。
出版社: 上海人民出版社
副标题: 50周年纪念版
原作名: Les choses
译者: 龚觅
出版年: 2023-4-30
这本书让我对乔治佩雷克改观。之前读他,只以为他和西蒙格诺一样,只是玩弄远离现实的文字游戏。这本书让我看到,他有多深入现实,并且用现实打造了一座纪念碑,六十年后出土,竟成了我们这边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素描,且精准得吓人。这不是预言,只是我们与欧洲青年的“生活时差”。好不公平。
好书啊好书。100来页的篇幅,立起一座不大不小的生活纪念碑!佩雷克虽然写的是60年代法国小布尔乔亚青年,但放在现在的我们这边的城市年轻一代身上,仍然(恰好)可以覆盖90%以上的重合度。住在狭小拥挤然而可亲可爱的小套间,做着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工作,和朋友畅饮便宜的酒,热聊电影、艺术和书直至深夜,既不贫穷,也不富有,拥有一大堆内衣、书和餐具,缺乏对未来的安定感和幸福感,每到月底开始严肃地思考如何才能发家致富。偶尔旅行,缺乏耐心,心怀不甘,害怕失业。我不知道你,反正简直是机枪扇形扫射我。都说这是本“社会学小说”,讽刺了现代年轻人在消费主义中作茧自缚,但后半部佩雷克的笔调明显温柔许多,你知道他理解因为他也曾身处其中。无需批判谁讽刺谁,只要你不出家,这本书都将是我们生活的证据,既不高尚,也不悲哀。
原作名: De Gabo a Mario: La estirpe del boom
译者: 侯健
出版年: 2021-3
对驳杂史料的选取和复述极佳,同时能投注适可而止的情感和注视,功夫做足,作者的距离感拿捏到位,这种读来令人沉迷又收获颇丰的文学史料,上一本读到如此体验的还是写三岛的《美与暴烈》。加之侯健老师的精彩译后记,可以说感人至深,惊喜不断。拉美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。
目前读到的最好的文学爆炸回溯文本。对事件的梳理翔实备至,对主角拉美双子星的友谊记述也非常宝贵,饱含感情。和译者侯老师对谈之前读完,又读一遍后记里的“文学追星”,如此拉美文学,如此马尔克斯和略萨,的确会激起人超越理性的激情。
出版社: 南京大学出版社
出品方: 南京大学出版社·守望者
副标题: 与齐格蒙特·鲍曼对谈
原作名: Making the Familiar Unfamiliar
译者: 王立秋
出版年: 2023-8-6
我的朋友远子曾想效仿卡夫卡或维特根斯坦,用格言金句写一本小说。他的点在于,其实很多书啊,剔骨削肉,最后哪怕只剩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了,那这本书就不算白读。这话有分道理,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,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。所以齐格蒙特这本,以及去年我推荐的乔治斯坦纳的《漫长的星期六》,都可归为此类。记住一句话,然后去践行数年,有时比读一百本书更有用。
金句含量过高,几乎耗尽我的彩虹便签条。鲍曼和与这本封面相似的另一本对谈录的作者乔治斯坦纳、以及他多次提及的施特劳斯、伯林一样,拥有令人折服的“将思想转化为准确且普通语言的能力”,所谈皆为当下痛点,颇多真知灼见,但最大困局也正如他所言:“怎样把语言付诸行动”。即便“这世界不会越来越好”已成共识,佩服仍“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”。
作者: [印] 潘卡吉·米什拉
出版社: 文汇出版社
出品方: 新经典文化
原作名: An End To Suffering: The Buddha in the World
译者: 睦联
出版年: 2023-7
这是一本印度人写的寻求佛理的书,照理说这并不是我的菜。但我翻开它那天晚上,一口气读了50页,page turner。吸住我的并不是佛理或身心灵的部分,而是作者用他柔和朴实的耐心所写的像游记的开头部分,这不容易做到。随后,我决定追随这位素昧平生的作者走完这趟寻找佛祖的旅程。佛说,人唯一值得追求的精神目标,就是脱离苦厄。但多数时候,我们都顾不上停下来想一想,我所面对的苦厄究竟是什么?遑论如何终结它。可以剧透的是,这本书没有找到终结苦厄的方法。就像我从来不信心理学的书——如果一本书就能让你改变,那么下一本书还能让你变回来——这本书也只是带我到离心最近的地方走了一遍,让我想想,我所面对的苦厄究竟是什么,以及该怎么办。佛是怎么做的好像与我无关。看来我还没有走到“信”的另一面。
立足印度与西方之间,现代与历史之间,以个人经历、史料汇编和社会思考三条线索,尝试通过追溯佛陀的生平,来探寻如何在一切崩塌的今日,获得佛陀所言的终极救赎:即唯一值得追求的精神目标——脱离苦厄。最动人的,并不是重申了佛陀的伟大教义,而是作者作为一介凡夫俗子的所有困惑,他尝试各种思想解药,渴求从佛陀处找到答案的焦灼感,对世界种种现状的悲观,都令我感同身受。作者的文笔非常适合写游记,书的首尾那些玛舒波拉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,即便这种探寻注定没有答案,我们仍滞留在“漫长的星期六”,但这探寻的过程仍有其疗愈效果,如同作者重返玛舒波拉的感受一样,“我可以在那里找到熟悉的面孔亲情友爱和慷慨大度,还有或许只对被连根拔起的人而言必不可少的错觉,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,一段稳固长存且清晰连贯的过往。”
出版年: 2023-8
半本好书吧,论鲁迅的生命困局最为精彩。
一气读完,不错。虽然所收文章不成体系,如论《野草》是旁征博引的硬核细读,《朝花夕拾》导读又一下变成对中学生的开蒙,原来是几十年作者研读鲁迅的文章汇编。有些地方难免有过度阐释之嫌,比如以黑白木刻去套鲁迅文章的视觉艺术,尚可说通,但用佛经音律套嵌遣词造句就略显迂腐刻意了。不过整体还是多有启发,有论文章,也论生命,“没有人死得比他更少”,这句有劲道。喜欢江弱水这种才情私人式的解读,有认真的可敬,也有活泼的可爱,比假大空扯理论不知道强多少。
作者: [意]卢卡·巴拉内利 / [意]埃内斯托·费里罗
出版社: 译林出版社
副标题: 卡尔维诺传
原作名: Album Calvino
译者: 毕艳红
出版年: 2023-10
国内第一本较全面的卡尔维诺传记,自有其历史价值。不过说实话卡尔维诺的生平并不精彩,因为看起来实在太过平顺了,“文章憎命达”的又一极端反例。
终于有一本正式的“卡尔维诺传”了。文字部分多来自《我生于美洲》或卡神的非虚构文章,大量照片和图片都是前所未见的珍贵资料。看完最大感受是,卡尔维诺真是受上天眷顾之人啊,简直拥有几乎完美的人生,实在令人羡慕。另外不得不说,女儿乔万娜真是美丽明亮。
出版社: 上海书店出版社
出品方: 也人
副标题: 段义孚自传
原作名: Who Am I?: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, Mind, and Spirit
译者: 志丞 / 刘苏
出版年: 2023-8
这是今年读到的“惊喜”之一,相信不少读过的朋友都有同感,对不对。你不认识段义孚没关系,可能正因为不认识段,不知道他的学术和地位来读才好,才能只把他当作一个“人”来认识,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,他在追问“我是谁”的同时,也问到了读者自己。
短评:名人传记有两种,一种是展览,按时序呈现成长发迹,罗列成就大观;另一种则是交心,坦白心迹,打开内景,冒着被人揣测和嘲笑的风险,但同时也会被真正同道中人认出。这本无疑是后者。段的生平绝不平凡,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天生享有的优势特权,甚至对此反思颇深,但并不着眼于此,本书最“自传”的是三四章,“我为何爱上自然、爱上荒漠和无生命的矿物”,这才是“我是谁”的答案。段无疑是幸运儿,不是谁都可以超脱世俗枷锁,倾心物之永恒。
出版社: 新星出版社
出品方: 读库
副标题: 爱与恶
原作名: On Love and Tyranny: The Life and Politics of Hannah Arendt
译者: 李磊
出版年: 2023-8
虽然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阿伦特的思想光芒,但我现在回想这本书,还是先想到书中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感情部分,并不单单是八卦的意思,而是阿伦特在这段感情中的处境,耐人寻味。从崇敬,到怨念,到失望,再到绝望,再到重逢后位置变换的重燃,很能理解阿伦特对海德格尔的“包庇”,因为是这感情的曲折实实在在淬炼成了这个人。
非常好读且精彩的一本传记,是了解阿伦特的绝佳桥梁书。可读性之高让我想起去年读的那本《回忆苏珊桑塔格》,但这本在阿伦特的非凡生平之余,还有同等分量的思想梳理。作者对阿伦特的理解令人信服,对材料的择取和转述也相当成功,不管是生平还是思想,本书既得要领,又不过于追求戏剧性,且总能恰到好处地引用精到且感人至深的书信段落和名言警句,不是传记,但已胜过太多传记。
两本书,构成今年的塔可夫斯基小型巡礼,只可惜还没时间重温一遍老塔的电影(只怕还是会睡过去)。老塔和老老塔让人看到基因不可思议的强力意志,即便被物理隔开,仍然贯彻一致。这串基因大概是这世上最濒临灭绝的品种之一——为艺术而献身。
原作名: Andrei Tarkovsky: Interviews
译者: 史敏
出版年: 2023-9-16
塔可夫斯基的思想之核“简单”而纯粹,一如他在这本访谈中,反复强调的“精神性”——人活着的意义,就在于矢志不渝地追求精神性的提升,除此之外,再无其他。虽然核心观点一致,但相较《雕刻时光》,这本访谈录中的老塔明显要更富激情、更真实生动,对话中的语气比他的电影更有活力也更有脾气,可以说是理想主义,也可以说是天真的傲慢,但这些都不妨碍这是一个用电影艺术直面上帝的人。而书中最特别的一篇访谈估计所有读过的人都注意到了,就是“象征主义的敌人”,这篇真是火花四溅啊,女记者也很棒!幸亏有这篇,否则书里的老塔真就成一个“无聊的圣徒”了。这套书真是本本好看,期待接下来的李安和阿伦特。
副标题: 阿尔谢尼与安德烈
译者: 张晓东
出版年: 2021-6
没想到竟写得如此抒情,简直是又一部文字版的《镜子》。书中老塔可夫斯基的传记占比更大,讲述诗人生平与精神的同时,不断切入和闪回的却是儿子拍的电影,时光在过去和未来循环往复,被雕刻成♾️的莫比乌斯。父亲在儿子三岁时离家,无形的纽带非但没断反而日益坚固,父子俩的精神结构和倾向真是如出一辙,甚至让人怀疑是否有某种精神遗传性,只不过基因密钥不是疯狂,而是艺术和对精神性的渴求。如宿命一般,两人一个用诗一个用电影,倾尽一生向永恒发出同样的精神祈祷,“而他们唯一知道的造物主就是他们自己”。
作者: [英] 阿卜杜勒拉扎克·古尔纳
出版社: 上海译文出版社
原作名: Gravel Heart
译者: 赵挺
出版年: 2023-7
古尔纳可能是近十年最好的诺贝尔之一(这个“之一”不超过两个)。但即便你相信我可能也不会愿意去读第二本,因为古尔纳实在距离我们太远,这距离当然不只是印度洋的距离。他的小说弥漫着陌生的风景、遥远的苦难、我们不知道如何发音的人名,以及最要命的,板正而传统的叙事语言,哪怕它有时极其优美。古尔纳很不幸地处在我们好奇心和关心的外围。古尔纳让我联想到纯文学的处境本身。一个好消息是,明年我们可能终于有机会距离和这位悲悯的老人、精湛的艺术家古尔纳近一点了,哪怕只是可怜的物理距离。
古尔纳最晚近的作品,写于2017年,技法语言无比娴熟,但仍是之前主题的延续:64年革命,赴英留学,异国求生,缓缓揭开的家族恩怨秘史,故事内核取自莎翁戏剧《一报还一报》,“如果你想救回你的弟弟,就要屈从于我”“阿米尔,你真是铁石心肠”,而故事真正发生是在母亲“屈从”之后。前半段是古尔纳自传式的异国生活,后半段回国奔丧,父亲的夜诉长话简直催人心魄。“你要再去爱”“您却没有”“爸爸,在这部剧里没有您的角色”——整本趋于平淡,但读到最后仍然为之落泪,古尔纳实在太会写弱者写弱者的悲剧,然后就像死星坍缩时迸发出巨大的悲剧能量。

没错,又一本唐诺的书。我感觉我必须得澄清一下,以防被误当成唐诺的铁杆粉丝。我读唐诺的心情其实并不“享受”,而更像是“温课”,就像这本,虽然你可能并不喜欢你的老师,但他讲的东西你还得听得学。唐诺有他烦人的地方,比如啰嗦,这个可真不是求全之毁,比如永远引用少数那五六位的格言,让人怀疑他的水源究竟是泉眼还是水龙头,还有他对昆德拉的过分偏爱,以及对村上春树的过分嫌恶。有偏见当然是没问题的,总好过某位文学端水大师,对吧——但我真的不是唐诺粉丝,也并不是因为村上春树的关系。
这本来应该是唐诺的“开卷八分钟”,但他不肯借助音视频,因为他深知文字才有分量,也只有书写才能向人展示他弯弯绕绕、不是近乎而是绝对啰嗦的拳拳心思。14篇文章,讲14本书,有格林勒卡雷这种私心偏爱,也有堂吉诃德乃至《圣经》此种old old school,讲法仍是唐氏老方,当然不屑于给你简单复述情节,更多是将书化了取舍利给你看,每本书都扯着现代小说的筋,吊着人类文明的魂儿,不变的还是身后合唱团老几位:昆德拉波赫士卡尔维诺李维史陀,我非常怀疑唐诺是不是也跟远子一样有个名人名言笔记本,或者因为引用太多次以至于早就烂熟于胸,但不论如何还是总能自圆其说,且讲得让人口服心服。不过看下来感觉唐诺近年可能越来越悲观了,对文学书写,也对大众人性悲观,而他的身姿也越来越像逝去的哈罗德布鲁姆,执拗,烦人,可敬。
作者: [爱尔兰] 威廉·特雷弗
出版社: 上海译文出版社
出品方: 群岛图书
原作名: Family Sins and Other Stories
译者: 亚可
出版年: 2023-11
在《第三者》这篇小说中,特雷弗设计了一个生活里的极端情境:他让一个丈夫单独去见他妻子的情人。两个中年男人坐下谈话,丈夫开始展示他的大度,同时开始一杯杯喝酒,情人展示他的风度,每喝一杯酒,两个男人之间就裂一道缝,直至最后破碎。特雷弗给我们展示了短篇小说存在的意义,以及这一文体的“完全比赛”。
原书名是family sins和other stories,中文书名改得很好,比原名还好——为了遗产而忍受老人的年轻夫妇,为了巨款让女儿死后沦为杀人犯的父母,在妻子情人面前一败涂地的酗酒丈夫(《第三者》这篇太绝了),可不都是“生活的囚徒”?爱尔兰人似乎看起来都很擅长“忍耐”,而在suffer中的人性挣扎,正是属于特雷弗小说的微妙场域,他就像个灵魂狙击手,冷静,耐心,没有多余动作,然后在我们摇摆的一瞬间,精准命中。
作者: [荷] 杜布拉夫卡·乌格雷西奇
出版社: 北京日报出版社
出品方: 理想国
原作名: The Ministry of Pain
译者: 姜昊骞
出版年: 2023-5
今年见识到的一位全新作者,准备读她所有的书。如今认识想去读的新(老)作家,几乎和交到新朋友一样难得了,但两者都让人由衷愉悦。
今年备受好评的一本书,名不虚传,政治含量这么高的题材,还能写得如此“好看”,作者确实笔力非凡。说是小说,其实更像散文,情节琐碎,主要是一幅幅群体素描,让人想起赫塔米勒。作者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——南斯拉夫。这个曾经的南欧强国,在经历了连年内战和政治纷争后,于2003年解体,如今分裂成六个主权国家,而且这种分崩离析似乎依然没有停止。本书以此特殊背景,书写一群流亡者在异国他乡彷徨无依的生存境遇。作者对心理之复杂和人性幽微有着极强的捕捉能力,并能以精准且让人苦笑的语言表达出来,即便你不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,也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感和“疼痛感”,这种疼痛不仅来自身份的失落,也来自语言的失落,人生存根基的失落。
作者: 张小满
出版社: 光启书局
出版年: 2023-11
相信这本书明年会和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一样成功,获得更多的读者和关注。因为它们都来自我们触手可及的真实现实,书里都有很多人当下急需的渴望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、共情、抚慰与和解。
不只是以“保洁”这一职业切入肌理的深圳叙事,也是女儿与母亲重新走向彼此,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年轻人对父母辈和故乡的回望,或者干脆点说,对苦难的回望,这也让这本书具有了比“非虚构”多很多的感情。“一切为了挣钱,一切为了省钱,永久性的匮乏感,腿疼”,几乎是中国母亲最大公约数的心酸。每个层面都无比真实地触及了本真,没有煽情,却有太多泪点。最后,在公司或商场上厕所时请保持整洁,如果听到有阿姨在打扫,请尽快出来,阿姨等得很着急。
出版社: 上海译文出版社
出品方: 群岛图书
原作名: Must I Go
译者: 张芸
出版年: 2023-11
“闻名已久,终于得见”李翊云,这本书是今年文学界的一桩真新闻。念完大学赴美,在美用英文写作,在美国主流文坛站稳脚跟,拿奖,步步成名,在准备好后,以译文形式返回母国——这样的文学样本还能找到第二个吗?选择从这本书开始进入华语世界,李翊云自然有她的考量,这本书属于李翊云的“中段作品”,同时也因为写作期间儿子的自杀,成为作者写作生涯的明显转折,能不能这么说,从《我该走了吗》开始,李翊云真正成为Yiyun Li。这本书不是写给大众读者的,它很难“流行”,但(喜欢唐诺的)每个“严肃读者”(非常不想用严肃这个词)都应该读一读,毕竟这可能是近二十年,华语文坛难得的一股新风。读后我觉得它根本就不属于华语文坛,它是移植到异域土壤后完全的新品种。但可能这种移植感或异质感是李翊云写作的一个支点,似是而非,似非而是,在这种和哪里都有点距离的暧昧中间地带,反而能找到新的立足点。李翊云这本书在goodreads上评价很一般(3.06),外国读者的诟病多来自不喜欢故事和人物,但这一点李翊云说得很清楚,她不提供好的故事和人物,她在意的是artmaking和语言的效率本身,可能还有在自己身上克服命运这种谁也难逃的大命题,那么至少在这本书里,李翊云以精湛的技艺完成了一件出色的艺术品。让人更加期待她的下一本更受好评的《鹅之书》。
第一本李翊云。撑过前1/5在习惯她的腔调后开始沉浸。罗兰的日记让人分神,但好歹跟着莉利娅走到了最后。独特的阅读体验。虽然故事平平,只是两个普通人的双生部合音,平心而论,人物也不讨喜,一个ego略大的虚妄男人,一个面冷心硬的刻薄女人,以及他们之间难以让人共情的连结,两人隔空拉起一张网,在生活这片水域打捞一遍而后起网,“你看,nothing”,不过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。但不妨碍这网是件可观的艺术品,叙事和情感密度细致均匀,语言和结构结实承重,太多让人眼神停留的“感悟句式”像在海滩你忍不住会捡起来的鹅卵石。的确没在讨好读者,而是直面自我的剖露。如果硬要说有什么“教益”,那大概是会让人想认真检索一遍自己的回忆,反思“我该怎么走”,以及在最后是否想拥有赫蒂那般支开丈夫独自赴死的决心。
(来源:做书公众号)